海國四說 (清)梁廷枏 撰
●目錄
前言
序
耶穌教難入中國說
合省國說
蘭崙偶說
粵道貢國說
●前言
梁廷枏(一七九六,嘉慶元年一—一八六一,咸豐十一年),字章冉,廣東順德人,道光副貢,道光、咸豐年間廣東的名儒和學者,也是鴉片戰爭時期,主張開眼看世界、積極介紹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一位愛國的、先進的知識分子。鴉片戰爭前,梁廷枏先後歷任澄海縣訓導、廣州越華、越秀書院院監、學海堂學長、廣東海防書局總纂等。鴉片戰爭期間,熱情支持林則徐領導的禁烟運動和反侵略戰爭,積極反對和揭露琦善的賣國投降活動。而後,應聘入粵督祁𡎴、徐廣縉幕府,並以愛國士紳的身份參加和領導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廣東人民的反侵略、反投降斗爭,積功於一八五一年(咸豐元年)獲授內閣中書銜,後又加侍讀銜。
梁廷枏一生著述甚豐,據不完全統計有三十餘種,而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裨益國人最多者,則當首推他的以「籌海防夷」為目的著述數種,如《廣東海防彙覽》四十二卷,《粵海關志》三十卷,《海國四說》十四卷,《夷氛聞記》五卷等。其中尤以《海國四說》最具代表性。
《海國四說》,合《耶穌教難入中國說》(不分卷)、《合省國說》三卷、《蘭崙偶說》四卷、《粵道貢國說》六卷四說為一書,殺青於一八四六年(道光二十六年)。合省國即美國,蘭崙即英國首都倫敦,此處泛指英國。《合省國說》和《蘭崙偶說》就是美國和英國簡說。《合省國說》主要取材於美國傳教士美里哥(即裨治文)的《合省國志略》。定稿於一八四四年。《蘭崙偶說》亦主要取材于當時翻譯的西人著作。《粵道貢國說》的主要文獻依據是當時粵海關所存歷年中外通商、交涉檔案。《耶穌教難入中國說》則主要取材於作者當時所涉獵到的基督教宣傳的各種書籍。
在《海國四說》中,作者歷述了英、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東來,企圖用商品打開中國大門的過程與咄咄逼人的氣勢,指出:他們是以「貿易為本」(《合省國說》序),「唯利是圖」,「人性刻忍」(《蘭崙偶說》序)。也揭露了他們利用耶穌教侵略中國的強烈慾望。梁廷枏敏銳地覺察到,這些西方國家,遠非中國傳統政治生活中的「貢國」與「藩屬」,乃是非同尋常的隱患,他引述早在康雍之交廣東碣石鎮總兵陳昂的奏摺說,在來中國「朝貢」的各國中,西方來的「惟紅毛一種莫測」(《粵道貢國說》)。
梁廷枏懷抱強烈的愛國熱忱,著書立說,大聲疾呼,陳說抵制西方國家侵略的主張和要求,而尤為可貴的是,他不以傳統的虛矯自大、閉關鎖國的態度對待西方國家,而是面對現實,開眼看世界。他努力搜集西方傳來的資料和各種著述,潛心研究。結果,他意外地發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僅不是傳統所說的離開中國的茶葉、大黃就無法生存的野人和蒙昧不化的「夷狄之邦」,而已經是在許多方面都遠較自稱為「天朝上邦」的中國更為文明開化、發達而先進的國家了。他以十分贊賞的心情,興奮而詳細地介紹了英、美的議會制度和民主政治,他說美國的政治是民選統領(總統),國家大事均由統領「與民共議」(《合省國說》卷二),「彼自立國以來,凡一國之賞罰、禁令,咸於民定其議,而後擇人以守之。未有統領,先有國法。法也者,民心之公也。統領限年而易,……既不能據而不退,又不能舉以自代。其舉其退,一公之民。」(《合省國說》序)他還驚奇地發現,西方國家的生產也遠較「天朝」中國發達得多。他像講天書一樣述說輪船、火車是如何「輪轉機動,行駛如風」,機器紡織是如何「機動而自成布,故成製多而用力省」。甚至細心描述蒸汽機的運轉及其製造方法。梁廷枏事實上朦朧地承認了西方國家以「貿易為本」的制度,比着「天朝」中國的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制度是優越的。石破天驚,《海國四說》的刊刻,在當時閉目塞聽、固步自封的中國知識界和思想界引起了相當的震動和矚目。正如《清史列傳》本傳所說:「是論出,人頗韙之。」《海國四說》以及與其同時刊刻的魏源的名著《海國圖志》等內容新穎、認識敏銳的著作,在當時雖是寥若晨星,但在近代中國思想史上却起着開先河的作用,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梁廷枏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對新事物的勇敢探索精神,完全可以比肩於魏源、龔自珍等思想大家,而不愧為近代改革思潮的先驅人物之一,當然,在今天看來,梁廷枏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的介紹顯然是膚淺的、不全面的,對於資本主義制度及其必然的對外侵略擴張,更缺乏本質的認識。他的思想深處,更是經常不能忘情于「我朝威德覃敷,無遠弗屆」(《粵道貢國說》卷一)的美好記憶,甚至還寄望于借助中國已通的交流,用孔孟「聖道」來改造整個西方世界。這些都是不足為怪的,也都不是不可以從歷史和時代的局限得到解釋的。
《海國四說》與作者的另一名著《夷氛聞記》一樣,後世流傳甚稀。晚近的學術界,亦只有個別作者偶有提及。據了解,目前國內僅在廣州存有三部:殘本一部(缺《耶穌教難入中國說》、《蘭崙偶說》二種。下稱甲本。),完整的刻本二部(下稱乙本)。近年,台灣《中華文史叢書》影印有抄本《粵道貢國說》一種,從該抄本的著者題署看來,所據祖本當與廣州甲本相同。現存甲本二種,著者題署分別為「廣東澄海縣訓導梁廷枏著」和「澄海縣訓導臣梁廷枏謹編」,而乙本四種,均在訓導前又加有一個「欽加內閣中書銜」。按:《海國四說序》撰寫于一八四六年,梁廷枏獲授內閣中書銜在一八五一年。據此可以推斷,甲本的刊刻時間,當在一八四六年以後的道光末年,而乙本當刊刻于梁廷枏又獲加「侍讀銜」以前的咸豐年間。經比勘,甲、乙二本的板式、板口以及字體均完全一樣,乙本對甲本的個別文字增刪之處,增刪字數相等,力保與甲本板面一致,數處有較大增刪文字的起止行,也保持了與甲本的吻合。由此可見,乙本當係甲本的挖改。
這次點校,以刊刻較早的甲本為底本,所缺二種,用乙本補齊。改正字在原本的錯字後都加 【 [ ]】 號,補字加 【 〈 〉】 號。筆誤、避諱字徑加改正,徵引他書或文獻的錯字、誤文,則據原文或權威版本校正,並在當頁注明。《耶穌教難入中國說》作者文內行側作了一些邊批,現均以【 】用小字排入文內。此外,本書述及外國地名、人名、「貢物」品類名稱之處甚多,均係連接而書,或因當時音意合譯之故,或因引文刊刻錯漏,正確點斷,殊非易易,經諸方請教、查考,仍有數處無法點斷,又未便妄斷,只有原文照排,俟諸高明了。限于點校者的水平,其他方面的錯誤和不當之處,亦定所難免,敬希讀者批評指正。
駱驛
一九八五年四月
海國四說 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清)梁廷楠撰,駱驛、劉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2第一版,1997.12第二刷
●海國四說序
三代後,惟漢、元聲威所至,視周、秦、唐、宋為遠。然亦止西北關塞而外,未聞越葱嶺而訖西壖。即歷代市舶駢集廣、閩,大率來自東南洲島。故自元以前,尚不知有西洋諸國。
明初,鄭和返命,內臣接踵而往。費氏《天心紀行》、吴氏《朝貢》兩錄出,張氏《東西洋考》繼之。而後,海西島嶼略有稱名。其時,舟航梭織,所經復有亞非利駕 【 亦云利未亞】 地,即今之所稱曰第三洲,合大浪山迤西,別為一區者也。萬曆以後,西人遵海遠求荒僻,又得亞墨利加之北,移人實之;既又沿泝而得其南,終更冒險以抵極南生火之地。雖不可居,而墨瓦臘泥加之名,緣是起焉。然當利瑪竇之來,禮臣據《會典》,但知有西洋瑣里,尚未知有大西洋。陳氏之《錄海國聞見》,在我朝定鼎之初,圖繪大地全形,猶不越前三方者,蓋明末紀綱失馭,無以柔遠,貢國日少,聲教不通。陳氏採掇之疏,厥端有在。
逮奉聖化覃敷,南洋開禁,重譯旅來,敂關受廛,如遊闥戶。入市之有合省國,即新闢亞墨利加之曠野。而若荷蘭、若■〈口佛〉囒西、若■〈口英〉咭唎、若喘、若嗹,則統逮於西洋。其始皆因貢得市,後則凡其種類與其屬國,並得以有易無。二百年來,所以沾濡美利,涵泳皇仁者,可謂極深,誠渥浹髓淪肌矣。
諸國之始至也,荷蘭以助勦海逆,貢市最先,而意大理亞次之,博爾都噶爾雅又次之,■〈口英〉咭唎又次之。■〈口英〉咭唎雖奉冠帶稍後,而貢獻頻數,一時恭順,實出忱誠,未嘗以其使臣之失儀辱命而盡絕之也。
夫西國之風氣,惟利是圖,君民每聚貲合財,計較錙銖之末,跋涉數萬里,累月經年,曾不憚其險遠。來市雖衆,率貿易工技者流,習狃夷風,方自以稅重貨多,日持市道之見,與為窺測。大體所在,開喻原難。故從來馭夷之方,惟事羇縻,養欲給求,開誠相與,毋啟以隙而挑以!,是即千古懷柔之善術。蓋其人生長荒裔,去中國遠,不覩聖帝明王脩齊治平之道,不聞詩書禮樂淑身範世之理,所得內地書籍,出於市商之手,徒求值賊,罔裨貫通;更畏例嚴,購求忙雜;又飄棲異域,必無淹博紳賢,古義邃精,豈通解證。彼縱堅心求學,而擇師乏術,從入迷途,薄涉淺嘗,罣一漏萬,無足以生其悅服,啟其機緘。夫是以始終墨守舊行之教,遞相傳述,輾轉附益。不知所考,則信奉愈堅;不知所疑,則觸發無自意。
五口通商之後,固專於牟利,亦樂於行教。信教之心愈篤,斯傳教之意愈殷。傳欲其廣,信欲其速,於是動以語言,勸以文字,誘以禍福。凡可以聳人聞聽者,將無乎不至。議者極其事之所底,有慮其中於風俗人心而無如何,相與喟然太息者矣。
雖然,無足慮也。其為言也淺,淺則不耐人思索,雖質至庸常者,亦將異說存之,況聰頴之士乎?其為事也虛,虛則徒令人疑惑,雖素講因果者,猶必空文視之,況禮義之俗乎?且其教主之種種奇能異蹟,姑無論僅從千百年後得諸傳聞,就令事事不誣,不過中國道流之戱幻。彼生長窮荒,聖教所不及之地,耳濡目染,沿遞徵說,凡應考筮仕,並出於斯,里巷常談,殆同讀法,牢不可破,曷怪其然。誠使明性道之大原,聖賢之彜訓,與夫古今治亂興亡之迹,日用倫常之道,不啻居漆室而覩日星,濯泥塗而升軒冕。其不思而悔,悔而轉,轉而棄者,無是人,更無是理也。
夫周孔之道洋施,本速於傳郵。特前此西海之外,舟車阻之,俟其從容向化,勢已緩矣。今則招徠既廣,望光而踵至者,未嘗限以工賈之輩。邇者皇上擴天地之仁,恩施格外,聽其購求典籍,延致中土儒生,大地同文,兆端於此。他日者,設能盡得聖君、賢臣、孝子、悌弟、義夫、節婦之見於紀載者,有以次第講習,牖其愚蒙,引其嚮徃,將所謂思悔轉棄者,直旦暮閒事。是蓋聖教普施之漸之,有以發其機而操之券,又安有人心風俗之足害也哉?
予以讀禮家居,取舊所聞,編成《四說》,先詳彼教之委曲,而折衷之以聖道,并其所習聞之說考證焉,而明其所出,而後其教可聽與方外竝存,曰《耶穌教難入中國說》。次舉入市之國之所稱貨多稅重者,為之各臚其風土起滅之由,一冠以中國年號,自案牘以逮時賢撰著,叅以彼所自說,誕異者仍而正之,而後始末燎如,用資聞見,曰《合省國說》,曰《蘭崙偶說》,而終之《粵道貢國》。凡貢道之由廣東者,紀其年月、品物、錫賚、筵燕,而厚往薄來之義見焉。貢道不止粵東,謹就耳目所及,不敢濫也。粵道不止西洋,附以暹羅諸國,從其同也。即稱臣納賮之故,可共曉然於天朝厚澤,煦育已深。不特思義顧名,羣安無事,抑更沾濡聖學,勉作異域循良之民,則聖代聲教,夫豈漢、唐以下比哉?區區之懷,如是而已。不曰「記」而曰「說」者,以中國人述外國事,稱名自有體制,且非足跡之所及,安知其信?固不敢援李思聰之《百夷傳》、 【 候】 【 [侯]】 繼高之《日本風土記》為例也。編成,輙序其大凡於簡端。
道光丙午年正月梁廷枏自序